[font=][color=]
阶级是一个我们不愿意谈起的话题,这个话题之下掩藏着的矛盾自然是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这里包括但不限于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贫富差距等等。这些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逐渐的随着阶层的固化,转而成为阶层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条沟的两岸,相望但彼此仇视,目所能及,但却无法越过。这是时代的悲哀,同时也是黎明前的黑暗。
然而在二十世纪,一种制度的出现对于这样的阶层鸿沟起到了缩小的作用。他们真正的倡导人人平等,真正的想要让不同肤色种族的人共同生长在同一蓝天下,致力于消除贫困,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奔赴美好明天的目标。当然,这一些列的壮举显然也是建立在现有的体制之下的一种反抗。二十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因此,通过这几次工业革命的积累,资本主义所拥有的权力开始登峰造极。
相对于资本主义代表着的富人队伍的疯狂,此时占据人类大多数的普通底层人民开始了反抗。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正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心脏地区生根发芽且以非常快速地行动彰显着自己的存在力量。对此,资本主义本身是讳莫如深的,当共产主义逐渐的发展时,他们不惜加以污蔑,当共产主义通过资本主义的途径获取一个国家的政权的时候,这种污蔑就会转化为暴力相向,最终,达到资本主义彻底肃清共产主义的目的。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属于被忘却的历史,属于被不允许提及的历史,属于人们曾经零星的反抗过,然而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且牺牲了很多人生命的历史。这段历史在哪里呢,它发生在智利,一个南美国家,一个曾经有过辉煌,且最终泯然众人的国家。《那年阳光灿烂》无疑是见证这一历史动荡的电影作品。
1973年9月11日,这是一个对于智利人民来说非常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堪称智利历史上的“911”。陆军司令皮诺切在美国暗中支持下,在这一天推翻了智利总统阿联德领导的社会主义政府。进而在智利开始了长达十七年的军事独裁统治。而本片《那年阳光灿烂》则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场军事政变。
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就读于一所贵族学校,然而学校中的神父却是一个左派共产主义者,在他的主导下,穷人的孩子被安排进来和富人的孩子一起学习。这种情况是建立在阿联德政府执政期间的大背景之下的。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于新进的这几个穷人的孩子充满敌意,然而这个中产家庭的孩子却和他建立起来了友谊。
两个跨越了阶层的孩子渐渐的成为了好朋友,同时也分享了彼此的家庭生活。两个人穿梭在穷人和富人相互敌对的街头。对于当时的阿联德政府下的智利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但是阶级的鸿沟是无法填平的。在阿联德通过民选的方式开始了智利的社会主义时代之后,富人虽然心有不满,然而却也只能是忍气吞声的接受他们与穷人共同存在于一个基准线上的事实。然而这一举措,最终让美国顿感威胁,于是在他的暗中支持下,皮诺切推翻了阿联德政府。智利国内开始了动乱,而此时的两个孩子,彻底的成为了彼此的对立面。
孩子们曾经的友谊不复存在,富人依旧是富人,穷人依旧是穷人。而当中产阶级的孩子目睹了自己的玩伴被军人残忍杀害之后,他仅存的一点良知也随之破灭/当军人气势汹汹的用枪指着他的时候,他马上摆明了自己的身份,开始了偷生。这一瞬间,他不敢看着自己曾经的好朋友的眼睛,因为他知道,两个人曾经的戏言一语成谶。
《那年阳光灿烂》电影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立,那种孩童般的世界远没有现实中的智利残忍。时至今日,在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智利,人们被渐渐的洗脑后,忘却了这个曾经发生在他们国家的那场暴动。享受着安逸生活的人们似乎不愿意回忆起来曾经少有的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使是底层人民,他们也因为惧怕而停止反抗,选择遗忘。然而这种遗忘,彻底的抹除了智利走向未来的一种天然选项。
本片很多时候都具有二元对立比较的场景,最显著的一个莫过于富人的轿车和穷人的卡车了。穷人在贡献了自己最好的交通工具的时候得到的并不是珍惜而是厌弃。很多人都知道轿车和卡车都是车,然而更多的人最终会选择轿车,因为他们骨子里认为卡车比轿车更污秽。